热点评!广西百色: 坚持问题导向打造农金改革范本

2008年12月,广西百色田东县成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县。以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百色市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和基础,开启了至今已14载的农村金融改革实践。

回顾改革历程,百色农村金融改革一直坚持问题导向,从化解农村金融资源外流和供给不足,到探索解决农户信用信息真实性、实效性难以保障以及信用体系成果转化力有限的问题,再到破解农村产业、生活场景中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局部“信用困局”,当地金融部门始终直面问题,勇于改革创新,扎实推动农村金融供需有效匹配,使改革迸发出源源不竭的活力。


(资料图片)

构建“六大体系”

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

“如果要用几个字来概括百色的特点,那就是老、少、边、山、穷、库。”10年前《金融时报》记者第一次到百色采访时,当地人给出了这样的描述。百色是边境地区、革命老区,也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当地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4%,全市有水库移民49万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经济发展活力。

针对区域特征导致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为确保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顺利推进,人民银行总行研究局受田东县人民政府的委托,主持编制了《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三五”时期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总体规划》,成为指导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重要文件。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的指导下,当地通过优化农户信用信息体系,搭建农村支付体系、产权交易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构建了包括机构、信用、支付、保险、担保、村级服务组织在内的“六大体系”,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发展“田东模式”由此形成。

其中,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突破口,按照“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原则,田东县搭建了“田东县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评价系统”,初步建立起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录入、评级和授信工作的长效机制。2014年,当地又建立了一套专门针对贫困户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借鉴全国扶贫管理系统,创新研发百色市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子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田东县较早地创新性延伸了线下农村金融服务触角,通过建立村级金融服务机构,全面实施“农金村办”。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当地建立起村级“三农”金融服务室,把包括金融知识宣传、信用信息采集、贷款调查、还款催收、保险业务办理、小额取现等金融服务功能向村一级延伸,真正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改革推进10年后的2017年,田东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亿元,是2008年的4倍;各项贷款余额105亿元,是2008年的4.5倍。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的田东经验因成效卓著,从2015年起,开始在全自治区有针对性地复制推广。截至2016年12月底,广西111个县区中有55个县区建立了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政府、涉农金融机构主创两种方式共评定368万户信用农户、4257个信用村、1123个信用乡镇、4个信用县,创建7575个行政村“三农”金融服务室。

加强系统化标准化建设

更好运用改革阶段性成效

不过,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当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推进,瓶颈出现了。

“我们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发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工作在信息更新和使用两个层面存在问题。通过对田东农村金融改革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发现,由于系统性采集农户数据工作量极大,导致实际工作中农户信息更新困难、真实性和实效性难以保障,也很难持续;在数据使用方面,信用体系成果向金融服务的转化力有限,特别是信用与信贷之间还未形成联动,机构对信用信息使用率不够高。”在几年前的采访中,人民银行百色市中心支行负责人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况。

对此,2016年9月,在人民银行总行组织的农村信用体系调研汇报会上,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提出了构建“信用+信贷”联动模式的政策性建议。次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探索建立“信用+信贷”联动模式纳入年度农村金融改革工作要点。

《金融时报》2017年8月29日五版刊登的《如何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缺位广西百色市探索“信用+信贷”联动模式调查》中称:“‘信用+信贷’联动模式的整体规划思路是在人民银行的支持和指导下,不断发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基础设施作用,推动涉农金融机构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通过建设以农户信用大数据为支撑的信贷业务对接系统,结合自身实际对信贷业务、制度规范和管理工具进行创新优化,构建信贷业务与农户信用大数据应用场景,实现农村信用体系和信贷业务的联动应用,解决现存的农村金融服务和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并整体提升涉农金融机构深耕农村金融市场、开发涉农金融产品、信贷风险控制和服务‘三农’能力。”在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同时,百色金融部门尝试与外部体系开展联合建设,依靠政府和市场两个力量,抓住“农业产业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原生动力,金融服务是农业产业的可靠助力”这两个要点,升级打造二代农户信用信息系统。2018年6月,百色市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市建设方案文件发布,二代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升级版“信用+信贷+支付”联动模式出炉;随后,二代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升级试点在百色市那坡县正式启动。2019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把二代农户信用信息系统更名为“金色乡村”;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印发“田东模式”升级推广行动计划的通知,标志着广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升级版进入全面推广应用阶段。

由于信用信息系统升级,“三农”金融服务室功能也随之升级。2020年记者在百色靖西采访时,当地村两委告诉记者,他们会专设一台电脑用于连接“金色乡村”系统,除了配合金融系统开展信息更新工作之外,也会向前来办事的农户宣传系统的优势和使用方法,便于其在有金融需求时完成线上操作;下一步,还将提供物流电商服务办理以及信贷保险预办理等服务。得益于系统升级,越来越多的国有大行和城商行也更深入地参与到农村金融供给中,农村金融由此迎来了更充分的竞争环境。

在此期间,当地围绕规范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高效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还完成了一项突破性工作,即在2019年9月,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编制发布了《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元》(以下简称《数据元》),成为国内首个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地方标准。《数据元》统一规范了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元的术语和定义、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元总体架构、具体数据元等,囊括农户家庭信息、家庭收支情况、家庭资产情况、家庭信贷情况、家庭参保情况、农户受奖惩情况、农户其他重要信息等覆盖农户家庭经济生活的七大类信息,共计107个数据元。二代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即参照该标准建设,这进一步助推了有关管理部门信用体系建设的数字化、电子化,夯实了信用数据互联互通基础标准,有助于加速建成各类政务、商务、个人和金融信用大数据应用场景,使农村经济主体信息采集、更新及核准验证机制更趋完善。

拓宽民生产业应用场景

探索全方位金融服务

为了更有效发挥“金色乡村”系统等前期改革成果在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供需匹配方面的作用,百色金融部门近年来将更多生活、政务和产业场景融入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在对接线上系统以实现线上融资便捷化方面,从2019年起,百色市多县区政府与中国银联广西分公司签署协议,明确云闪付将为系统提供金融实名认证和支付工具等功能。依托于此,农行、桂林银行和当地农信系统将支农产品与“金色乡村”系统对接,即可实现农户差别化授信和用信。系统在农村地区特有的支付场景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财政部等七部委下发通知要求开展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专项治理工作。百色市通过发挥系统支付功能,将近100种惠农补贴的代发代付整合在“一卡通”上,由此,“一卡通”系统也成为“金色乡村”系统的重要信息数据基础。越来越多融入场景以及能够实时更新的数据,降低了系统对行政数据更新的依赖,也提升了系统对金融服务使用价值和效率的促进作用。

2021年,百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印发百色市农村信用体系升级建设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要求推广“金色乡村”系统,培育一个以上的农业产业链金融应用场景,并在各县建成“七有”标准的“三农”金融服务室。今年记者再度跟进采访百色农村金融改革成效时,金融监管部门人士表示,“金色乡村”农业产业链金融已应用在了当地肉牛养殖、甘蔗种植等多条产业链中。

具体而言,产业链金融应用场景是以“金色乡村”的金融科技和信用大数据应用为基础,围绕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以政策扶持、农业生产、金融服务为核心,带动农户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其所应用的产业链要可以实现生产闭环、服务闭环等生产经营模式,由此保障在产业链的授信额度范围内,信贷资金可以随贷随取、随用随还、闭环使用。

“对于农业企业而言,产业链金融应用场景可以更好发挥农企技术、生产和组织的特长,强化生产管控能力,在政府政策扶持、金融助推和平台推广多种举措作用下,确保农产品品质可靠、产量稳定、销售畅通;对农户而言,这种模式也可以帮助农户脱离孤立发展状态,引导农户加入专业化农业生产的组织体系,合力抱团,增加产品定价权,从而提升单户农民专业技能、产业发展和抗风险能力。”人民银行百色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这样总结了该模式对当地产业发展的益处。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关键词: 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