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文化产业能给乡村振兴带来什么

文化产业能给乡村振兴带来什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农村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乡土风貌、生产生活等固然令人神往,但纯粹漫步观赏,卖不了多少门票,拉动不了什么消费,也创造不了多大经济效益。有了文化产业赋能,情况就大不一样。

众所周知,在很多知名乡村旅游景点,吸引游客的除了自然风光和乡村风貌外,更有让游客兴致盎然的是各种文化展示和有趣表演。其实,在我国一些知名旅游景点,早已聘请专业导演量身打造与旅游景点相辅相成的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这些日复一日的演出,不仅门票收入可观,也与当地旅游项目融为一体,甚至很多游客专为演出而来,即便门票价格不低,旺季依然一票难求。这就是文化产业赋能旅游业的魅力。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从来都是一体两面,是最容易相互补台和相得益彰的两个行业,旅游业有了文化产业赋能,可以让旅游散发出文化的光芒,平淡无奇的旅游就拥有不一样的文化内涵和魅力,附加值显著提高;文化产业借助旅游业的载体,可以收获流量,提高影响,增加票房。显然,乡村振兴需要文化产业赋能,只有将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才能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才能给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虽然大量乡村旅游目的地体量小,实力弱,知名度低,不容易像知名旅游景点那样做大型实景演出项目,但很多乡村也不乏优质文化资源,比如古村落、传统赛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共有中国传统村落680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99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652个。将这些做成文化产业,并赋能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带火乡村旅游,也能让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更好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城市居民为什么要到乡村旅游?除了目之所及的田园风光、乡村风貌,能唤起城市居民乡愁外,很多人也希望心灵上能获得乡村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文化产业要赋能乡村振兴,就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和培育传统节庆、赛事、农事、节气活动,推动非遗工坊、优秀农业文化展示区、农耕文化体验场所建设,让城市居民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从而带动城市居民消费,推动乡村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其次,可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牵引索”和“粘合剂”,文化产业可堪此任。如何牵引粘合?农、林、牧、副、渔等本是彼此并不相连的农业产业,如果赋予文化创意,引入体验性研学项目,培育出特色品牌,就能实现相互打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比如,一些社会资本在乡村打造的花海旅游项目,不仅发展了鲜花种植业,培养了专业养护鲜花的能手,促进了第一产业发展,还通过花海撬动了鲜花食品、饮品、茶品等产品的加工生产,形成了鲜花销售市场,推动了第二产业发展,此外,在花海旅游项目中,设置爱情长廊,提供婚纱摄影,并在花海中根据古诗词中的咏花名作,设计不同的赏花主题,让游客在赏花的同时获得永恒爱情和咏花诗句的熏陶和享受,则又增加了游园流量、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这种融合,不仅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也为文化产业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重要途径。

再次,传承发展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既包含了农业文化遗产,比如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王金庄村的“涉县梯田”,就打造了中国北方生态循环可持续农业的样板,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包括由村落、民居、院落等构成的乡村空间形态,也是农耕文明得以存在的重要物质载体,同时包括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在内的多种非物质文化形态。传承发展农耕文明离不开文化产业赋能,比如,“涉县梯田”就是当地人以因地制宜的耕作技术、“存粮于仓”的贮存技术和“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创造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依托这一农业文化遗迹,可以在发展以“涉县梯田”为核心的乡村旅游项目的同时,打造文化产业,通过发展研学体验项目,让“涉县梯田”这一农耕文明得到更好传承发展。

当然,中国乡村旅游点多面广,如何让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需要试点和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既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专业人才,还需要发挥金融和社会资本的力量。正因为如此,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五部门不久前印发了《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计划通过在全国选择部分县(市、区)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试点的帷幕已经拉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关键词: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