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速读!中长期看中国出口仍然具备一定竞争力
一、疫情后中国出口增速先上后下
疫情之后,即2020年下半年到2022年上半年我国出口经历了一轮快速扩张,增长速度超出预期,同时全球贸易在这个阶段经历了一轮历史上少见的扩张。
(相关资料图)
上图中的红色线是中国出口增速,蓝色线是剔除基数扰动计算的两年平均,可以看出疫情后的出口呈先上后下的大趋势。
增速上升来自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疫情后欧美经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同步作用,供给端需要进行库存回补,需求端则来自居民部门超额储蓄的释放。二是全球范围内商品对服务的替代。以美国为例,2020年至2021年,美国商品消费的复合增速高达8%,但服务消费增速只有-1.4%。疫情之后的第一阶段,美国很多人宅在家里,也面临着生活半径的缩短和很多生活场景的消失。所以,中国包括一些游戏相关的电子产品在疫后快速升温。2022年起,全球范围内商品库存从回补变成触顶和去库存,加上欧美的持续加息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出口转为下行。到去年四季度,中国出口甚至出现了-7%的增长,所以对于今年出口承压的预期很快出现。
二、2023中国的出口预测:可能略好于去年底预期
根据上图数据,年初以来欧美经济数据相比去年预期要好。从欧洲的数据看,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去年10月份是一个小谷底,接着在11、12月份都有一个反弹。这可能和天然气供给约束减缓后微观面的改善有关。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去年四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为2.9%,基本上超出绝大部分人的预期。今年1月份、2月份,从就业到零售、从通胀数据到PMI数据,都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韧性。
之所以呈现这种韧性可能源于两个很重要的因素,第一个原因是美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低失业率,维持在3.4%、3.5%左右,这可能和几个因素有关,一是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变化,近三年,劳动力供给数量可能会随着人口周期以及新冠的影响在变少;二是制造业回流,美国的一些资本品相关行业实现了回流,导致其制造业对就业的创造能力有所增加;三是一些新业态就业,比如在油管上、TikTok上也有一些美国年轻一代新的就业方式。第二个原因是美国的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相对健康,这可能和这一轮财政货币化救助方式有关。只要失业率低,收入端就不会下降太快,只要居民资产负债表还健康,支出端就不会下降太快。这两个结果结合起来,带来了美国经济这一轮非常明显的韧性。从市场预期看,因为美国经济呈现出的韧性,中国国内市场对美国不加息的预期几乎早了一年以上,所以现在加息预期需要往后推,三月份加息的概率非常高,五月份也上升到60-70%的量级,六月份就接近50%。
由于欧美经济的韧性,今年年初出口环境出现修正。从年初以来整个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超额收益排在前几的行业很多都是出口大行业,包括通信、计算机、机械。以机械行业为例,机械作为中国出口的第一大行业,历史上其股价走势基本上和出口走势高度相关。今年年初以来没有出口数据,但是从市场定价看,隐含的假设是今年出口没有想象中那么差,理论上如果今年出口增速很低,这些行业应该都会跑输市场整体,但目前跑赢市场整体唯一的解释就是去年四季度出口预期很低时,市场定价有一个向上的修正。
这个修正短期来看不一定是对的,1月份韩国和越南数据都比较低,基本上都是两位数的负增长,所以一季度的出口不一定超预期。但是就全年来看在欧美经济的特征下,我认为出口大概率比去年底的预期要好。从历史上看,判断出口节奏最好的指标——CRB同比,两者基本上高度吻合,其中月度相对高频一点,季度来看更为明显。从CRB周期来看,走势可能会呈现先下后上,压力主要在一季度。
三、不管出口如何,稳增长都是必需,这轮政策要对冲的实际上是出口+地产
历史上中国曾经出现过几轮系统性出口负增长,对此基本上都出台了大规模的扩内需稳增长措施。第一轮是1998年-1999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当时发行了特别国债拉基建,一年时间把基建增速拉到20-30%的量级;第二轮是2008年底-2009年上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当时在2008年10月份房贷利率7折,11月份推动一轮大规模投资计划4万亿;第三轮是2015年-2016年金砖四国增长中枢下沉,导致全球大宗品的深度通缩,原油下跌2/3,那一轮推动了一轮房地产去库存,基本在一年时间把房地产销售增速提升至40%;这一轮是去年四季度开始的负增长,而且负的程度比较深,负6%到负7%,对应这一轮的扩内需稳增长也是必然。按历史环比均值推测,今年出口中性增速大概年度在-6%,从7%降到-6%,对名义GDP负向拉动在2.5个点,而我们推测消费今年回升形成的带动基本也是2.5个点,因此这两部分可以相互对冲。而这一轮房地产目前的状况不明,对政策来说依然是需要照顾的因素,它会直接决定这一轮经济修复斜率以及微观预期。所以,和过去三轮稳增长扩内需的周期不太一样的是,这一轮本质上对冲的不光是出口,而是出口+地产。
四、拉长时间来看,中国出口依然具备竞争力
拉长时间来看,中国出口依然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过去十年,中国出口的复合增长率大约在5.9%-6%左右,这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出口毕竟对应的是发达国家的进口,海外经济增速不会特别高的情况下,中等增速是出口的合理增速,未来维持这样一个中等增速问题不大,且中国经济依然有可以利用的优势。
一是人口红利和规模经济。虽然人口增速在下行,但总量是很大的,这对应着制造业的规模优势依然是非常明显的。
二是基础设施的高效率以及供应链的高效率。全产业链所带来的供应链效率以及基础设施的高效,是我们和越南、东南亚相比最明显的优势。虽然目前越南市场在快速进步,但在这一块很多行业的要求不一定能够达到门槛,真正和中国形成竞争优势还需要一段时间。
三是工程师红利。大概到2030年应该有2亿多人受过高等教育,这在全世界相对来说是少有的优势。所以如果能够对这几个因素有效进行利用,未来出口依然有望维持一个复合增速的中速增长。
(郭磊系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本文整理自郭磊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60期)上的发言)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