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宏观金融工作重点: 财政政策总量加力 货币政策结构性发力 防范化解两大风险
“听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我觉得过去5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的成效还是非常突出的。一是物价水平和汇率水平保持了基本稳定,二是在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推出了很多结构性政策工具支持制造业、绿色减排、科技创新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全国人大代表、中原银行董事长徐诺金对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表示。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中提到,在应对冲击中没有持续大幅增加赤字规模,也没有超发货币,为物价稳定创造了宏观条件。
对于2023年的预期目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市场分析认为,该目标和当前潜在增速大体相当,同时也契合中长期发展目标。此外,5%左右的目标增速也符合“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要求,同时也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预留空间。
(资料图)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企稳回升,但是总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的核心矛盾,为实现5%的增长目标,货币政策将侧重结构性发力,财政政策总量加力明显,比如赤字率和专项债额度均有提升。同时,要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两大风险。
财政政策总量加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表现为赤字率和专项债额度均有提升。加总看,今年赤字规模和新增专项债合计7.68万亿元,较去年增加6600亿元,体现了加力提效的政策基调和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决心。
其中,赤字率等于赤字/GDP,一般要求等于或者低于3%。从近年实践看,2020年赤字率首度突破3%达到3.6%,2021年降至3.2%,2022年通过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利润,赤字率下降至2.8%,今年则上调至3%。预算报告披露,今年全国财政赤字38800亿元,比上年增加5100亿元。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加力提效”将力度置于效果前,赤字规模和专项债均高于去年,财政政策较为积极,有利于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赤字规模增加既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必要的支出强度,同时并未过高提高赤字率,为未来财政可持续性和财政空间奠定基础。
专项债于2015年首度发行,此后额度稳步扩大,2020年达到3.75万亿元,2021年小幅下降至3.65万亿元。专项债的大规模发行、使用对稳投资、稳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2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的新增地方专项债额度为3.65万亿元。2022年8月首度盘活5000亿元结存限制,由此带动全年额度扩大至4.15万亿元。但这4.15万亿元的额度并未用完,2022年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为4万亿元。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这一规模相比去年总额度有所下降,但相比去年新增额度上升了1500亿元。
究其原因,一方面2023年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仍需专项债发力,而2022年发行4万亿元专项债用于项目建设,诸多项目开工后后续仍需资金支持,这就要求专项债维持一定规模。
另一方面,虽然专项债不受赤字率约束,但最终仍受债务率约束。地方政府债务大幅扩张后,目前债务率已落入警戒区间,这要求地方债尤其专项债放慢扩张步伐。
“专项债规模上升,短期内有利于扩大基建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稳定总需求;中长期看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罗志恒表示。
货币政策结构性发力
中国货币政策的定调主要有五个范畴: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以后,中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以前我们更强调货币政策的总量功能,但过去五年我们在结构方面进行了探索。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货币政策要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更加精准有力,也就是说总量上确保适度,结构上确保精准可能更加重要。”徐诺金表示。
据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梳理,为应对冲击,2020年央行陆续分三批次推出1.8万亿元专项再贷款,此后各种新型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层出不穷。央行去年先后推出至少8400亿元再贷款工具,比如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领域再贷款等。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称,精准意味着结构性货币政策将用得更多一些,加强对民营小微、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总量政策上,全面降准的概率较小,但通过定向降准支持特定领域的概率较大;预计上半年经济增速大幅反弹,没有降息的必要,但下半年美联储将停止加息、国内经济增速可能放缓,存在降息的可能,但幅度不会大。
徐诺金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还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一方面如何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国家支持的重点产业和薄弱环节,另一方面要完善当前的结构性政策工具。比如支农再贷款仅支持农商行、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但现在已进入城乡一体化阶段,城商行也做了很多乡村振兴业务,建议将城商行也纳入支农再贷款发放范围。
“现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发放范围按照主体分类,而不是按照功能划分,建议根据商业银行实际业务开展情况进行支持。”徐诺金建议,“不分主体,只看功能,哪家银行做了这块业务,央行就相应给予再贷款支持。”
化解两大风险
近年来,决策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供给端,使实体经济的供需达到新的平衡。但是仅仅依赖实体经济的改革,中国经济仍然无法行稳致远。因为即使宏观经济能保持稳定,但金融的不稳定可能会对整个经济带来系统的不稳定性。
简言之,如果金融系统出现重大风险,金融系统不仅不可能支持实体经济,还可能拖累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人民日报》一篇评论如是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成绩后,提出了对未来挑战的判断,其中提及“一些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等风险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相应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要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央行、银保监会去年11月出台了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
从需求端看,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持续引导实际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从供给端看,信贷、债券、股权支持政策“三箭齐发”,比如将房地产企业纳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的支持范围,保持了房地产市场融资的平稳有序。
“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和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前期出台政策的作用空间和作用效果大大改善。近一段时期,市场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优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明显改善。”央行副行长潘功胜3月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市场预计,今年可能通过展期、置换等方式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一种方式为,通过发行地方再融资债券置换隐性债务。另一种方式为,继续推动金融机构通过金融产品置换隐性债务。这项工作起源于2019年,置换有诸多限制,比如债务对应的项目有收益;债务形成时间在2017年7月14日之前等。考虑到隐性债务置换已进行了四年多,符合这些条件的隐性债务可能不多,需关注后续是否会放松置换条件。
李迅雷表示,地方债主要通过借新还旧缓释风险,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也会边际改善,一方面金融支持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持续推出,房企流动性恢复,另一方面近期房地产销售有所回暖。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2月份重点城市新房和二手房成交均出现同环比正增长,其中,全国60个重点城市新房成交同比增速达到37%、环比增长47%,是21个月来首次同比正增长;八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数据创下了20个月来的新高,同比增速达到96%,环比增速达78%。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