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南崛起一条轻工经济带

望向中原东南角,从黄河故道至淮河之畔,豫东南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四地市依次环形排列,在中部版图上浮现出一条轻工产业经济带。千百年来,这里是“中原粮仓”的传统农区。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之返乡创业势头强劲,一大批轻工企业在豫东南纷纷落地,加速崛起产业带。

当下的豫东南,淮滨纺织、平舆户外、西华电子、睢县制鞋……各具特色的轻工产业集群异军突起,在河南乃至全国经济格局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豫东南四市的经济体量分别由2010年的千亿量级增长至2022年的超三千亿量级,形成经济规模总量超1.3万亿元的经济带,成为中部崛起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缩影。

无中生有:


(资料图片)

传统农区迎来产业转移潮

驻马店市平舆县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两省三市交界处,是传统农业县,也曾是国定贫困县,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藏,开放层次低,工业规模小,如何闯出经济发展新路,困扰着110余万平舆人民。

2015年,返乡创业的刘凯让平舆县捕捉到了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契机。40岁出头的刘凯曾在珠三角、长三角打拼多年,一直从事户外休闲用品行业,从产线工人做起,最终在浙江德清创办加工企业。

“随着长三角地区厂房租金上涨,用工成本增加,利润变薄让企业承压。”河南中鑫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凯说,当时企业在浙江用工约160人,60%以上来自河南、山东、安徽等劳务输出大省。本就是驻马店人的刘凯,看准中部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土地价格,于2015年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之初,刘凯的工厂体量不大,却带动了不少留守人员就业。“招商引资,县里也想招引高大上的项目,但是自己一穷二白,没有产业基础,谁会来呢?”平舆县户外产业办公室主任霍新黎说,劳动密集型的户外休闲用品加工企业成为当地考虑的招商方向。

平舆县组织人员赴广州、杭州、宁波等地考察,综合研判发现,户外休闲行业市场前景广阔,符合当地发展实际,长三角又有一批像刘凯这样的驻马店籍户外行业从业者,承接产业转移恰逢其时。最终,大力发展户外休闲用品产业成为平舆重塑县域经济格局的“先手棋”。

同样,常年有20余万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信阳市淮滨县也曾面临缺乏工业主导产业的窘境。“10多年前,淮滨还没有像样的企业,建设产业开发区,明确主导产业有两个标准,一是容易形成规模不能零敲碎打,二是能解决大量留守妇女就业问题。”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党工委副书记宋立东说,摸排淮滨籍在外创业人员从事的行业,捕捉长三角产业转移大势,盘算自身资源优势,淮滨选择纺织作为主导产业,从百十台喷水织机、单一产品做起,逐步培育起淮滨主导产业。

在传统农区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四地市,10多年间,类似的产业调整景象纷纷上演。曾是国家贫困县的商丘市睢县抓住制鞋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制鞋产业;地处平原农区的周口市鹿邑县紧盯返乡创业潮,持续实施“凤还巢”工程,积极培育化妆刷加工产业;劳动力输出大县周口市西华县,凭借人力资源优势,趁势引进电子产业。

产业转移势头强劲,返乡创业浪潮迭起。2011年,在全国农民工输出第一大省河南,农民工群体转移就业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省内就业人数首次高于省外,自此揭开了一场跨越10多年的历史性回流。“孔雀东南飞”转为“春暖雁归来”,中原大地掀起了一场蕴含机遇与挑战、重塑县域经济格局的发展大潮。

从小变大:

东企西移形成轻工聚集带

迎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豫东南地区与安徽、江西、湖南等省份的部分区域“同台竞技”,区域位置相似,资源条件相近,承接意愿相同,企业和产业究竟“花落谁家”,考验各地的眼力、能力和诚意。

平舆县在承接户外休闲用品产业转移的“抢夺战”中,面临来自中部多省的竞争压力。为了在产业转移浪潮中尽量分上更大的“一杯羹”,平舆县成立户外休闲产业管理委员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与广州、杭州等地户外协会建立联系,设立4个户外招商联络处,选派公职人员、聘任平舆籍企业家作为招商代表,长期驻点招商;针对户外休闲产业物流依赖度高的特点,开通了驻马店至宁波港的海铁联运班列,设立全省第一个县级无水港口,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为了招引国内户外休闲产业龙头企业——浙江泰普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平舆县商务局副局长赵丽长期到其浙江总部驻厂服务,在其总部用工紧张时,从平舆组织两批800余名工人进厂务工。“与中部其他地区相比,招商上我们并没有明显优势,但只要企业有困难,我们就千方百计为其提供帮助。”赵丽说,正是平舆县政府的诚意打动了企业老板,赢得了企业信任。2020年,用工1800余人的河南泰普森休闲用品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在平舆正式投产,投资50多亿元的二期项目将于今年投产,预计年产值35亿元。

“泰普森来到平舆后,还从浙江带来了15家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配套企业,产业聚集效应更加明显。”赵丽现在仍是河南泰普森休闲用品有限公司的驻企服务员,“院墙内的事归企业,院墙外的事归政府”是和她一样的驻企服务员的工作理念。

如今,平舆县已形成集聚80多家户外休闲用品企业、300余家外协车间的户外休闲用品产业集群,2022年实现产值50亿元,正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基地。

为了抢抓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机遇,豫东南各地在用地、招工、服务等方面下足了功夫。2020年2月,尽管疫情突发,人流受阻,传统农业大县西华县招商引资的步伐并未停滞。2月17日,河南春节后的首趟务工高铁专列由西华县开往长三角,来自7个乡镇的600名农民工乘坐专列赴杭州参加周口耕德电子有限公司的员工技能培训。该公司是西华县2019年底引进的企业,依照市场订单需求,疫情并未打断其开工投产计划。当年,投产后的周口耕德电子有限公司用工超过2800人。其三期厂房将于2023年底交付,投产后预计共用工8000至10000人。

淮河之畔,江苏阳光集团2022年到淮滨县投资服装生产工厂时,从签约到试产仅用时88天,刷新了“淮滨速度”,而注册刻章、税务登记、银行开户等事项仅用时2小时。“目前,50万套西装生产线已经投产,未来半年将再实现100万套西装生产线投产计划,并将启动年产1000万米的毛纺项目。”阳光(河南)服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文娟说,集团还计划将服装加工产线平移至淮滨,打造服装新城。

虽然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但豫东南各地也并非“来者不拒”。“也有一些企业想来投资建厂,每年能带来的税收也很可观,但对于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不符合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企业,我们也选择拒绝。”宋立东说,咬定主导产业不放松,延链补链强链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10多年间,豫东南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淮滨集聚纺织服装企业200余家,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正向中西部最大化纤纺织基地目标迈进;睢县现有制鞋及鞋材配套企业400多家,年产能达3亿双,中乔体育、鸿星尔克等业界头部企业纷纷布局落地,“中原鞋都”冲刺“中国鞋都”势头强劲。鹿邑尾毛化妆刷企业约140家,吸引全国技术工人1.8万余人,年产各类化妆刷1.5亿套,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大变强:

布局“中国创造”棋

随着轻工产业在豫东南集聚,原本占据土地空间、人力资源优势的传统农区,如今也开始面临土地资源紧张、人力间歇不足的困境。一些地方甚至因用地指标不足,面临“大个头”企业无法落地的难题。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降低,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传统农区原有的成本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宋立东看来,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品牌打造、延链强链是制造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只有建立起技术优势,打造出领先产品,才能掌握更多的市场议价权。

打开淮滨县5G工业互联网运行监测平台,79家上网企业的运行数据一目了然,这是淮滨纺织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关键一环。“通过技术升级和智能化改造,2000多平方米的生产厂房仅需10多名工人,一条生产线只需两名工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正在向少人化、无人化演变。”淮滨县玖洲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大洲说,技术升级改造后,产量增加,质量提升,但产品价格不变,竞争优势自然而生。

在睢县,河南嘉鸿鞋业有限公司先后投入7700万元进行技术升级,建立研发中心,承担原材料及成品的检测及产品研发任务;进行生产设备智能化、自动化升级,提高产品精度、降低损耗和生产成本。

“在技术升级的加持下,全厂针车、裁剪、成型生产效率分别提高31%、30%、15%,运营成本降低16%,成型终端产品不良率降低29%,鞋面不良率降低15%,缩短产品研发周期45天,提高能源利用率17%,减少用工230人,年生产量同比降低成本1000多万元。”河南嘉鸿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蒲生和说。

为更好地服务制鞋产业发展,睢县已与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四川大学、郑州大学等10余家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致力通过加强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培养,抢占制鞋产业发展“制高点”。

而在平舆县,当地政府早已不满足于产业集聚、带动就业,而在谋划建设国家级户外休闲产品检测中心、户外家具及休闲用品创新研发中心,并积极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同时,当地计划筹办户外家具设计大会等活动赛事,引导企业由产品加工走向产品研发、专利申请、技术认证,全力打造平舆户外品牌,向高端产业链进军。

作为河南与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带对接的地理前沿,过往10多年间,豫东南借助本地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优势,加速形成轻工产业带。如今,当地产业发展已聚木成林,正通过技术升级、产品研发、品牌打造,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未来,一张张工业名片、一个个知名品牌将在豫东南轻工经济带越做越大、越叫越响。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