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量满血恢复,已经扭亏的航司为何还要再推“随心飞”
3月26日,疫情后的首个新航季正式开启。航班量数据显示,3月26日当天全国共执行12433个国内航班,相比2019年夏秋航季首日,恢复率达到106.6%。
这意味着,国内航班量已经“满血”恢复,甚至超过了疫情前。
(相关资料图)
国内航班量的猛增,始于春运前后,受益于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和探亲、商务出行需求的陆续恢复,国内航司也在今年1月收获了久违的盈利,国内航线的票价也是在2月继续攀升。
然而,进入3月后,南方航空(600029)率先推出“畅游中国”产品,全国通用版3488元起,拼团价格3399元起,需提前5个工作日兑票,同一航线最多可往返2次。
这意味着,在疫情期间为了刺激旅客飞行而推出的“随心飞”产品,在航司逐渐“回血”后又返场了。
“随心飞”产品由东航首创于2020年6月,随后海航、祥鹏、春秋、南航、山航、吉祥、深航等各大中小航司纷纷跟进。
“随心飞”产品的基本原则就是旅客支付一定价格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无限飞”,让那些本来一年只飞1-2次的旅客,入手“随心飞”之后,多花一两千块,多飞个十来次。一句话总结就是:旅客便宜多飞,航司填满空座,刺激地方消费。
从疫情期间的实际销售情况来看,“随心飞”产品也的确可以用“大火”形容,由于旅客集中抢购,导致不少航空公司的App在销售当日宕机。
不过,航司其实并不能通过“随心飞”赚到多少钱,反而是“随心飞”产品逐渐到期的今年1月份,国内航司才实现了疫情三年以来久违的单月盈利。不少人认为,“随心飞”这类促销性质的产品,将要随着民航业的复苏消失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继南航推出“畅游中国”的“随心飞”产品后,国内低成本航空的代表春秋航空(601021),也推出了“想飞就飞5.0”,春秋版“随心飞”推出当天,公司的网站就被“挤爆”,暂时关闭了购买入口。
为何在航班量已经“满血”,航司已经扭亏之下,还要继续推新的“随心飞”促销?这对民航市场又意味着什么?
笔者认为,航司在此时推出“随心飞”并非没有依据。
首先,国内航班量虽然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但旅客需求量并没有“满血”。从2月的数据来看,国内的运力已经恢复到2019年水平,但客流量却恢复到不足九成,几家上市航司陆续公布的二月平均客座率,也都只有七成左右,市场总体依然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
其次,3月以来,部分国内航司的境内平均票价(不含燃油附加费和机场建设费)已经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再加上必须缴纳的燃油附加费和机场建设费,旅客的实际乘机成本比疫情前的同时期还高了不少,也就降低了不少游客的非必要出行意愿。
再次,相比已经“满血”恢复的国内航班量,国际航班量目前只恢复到疫情前的两成,大量本该飞国际航线的飞机依然要在国内“内卷”,运力的局部过剩也在拉低航司的整体收益,不少航司又重回亏损。
在这样的情况下,已在疫情期间被证明物美价廉的“随心飞”产品,对于航司来说也算是传统淡季刺激非必要出行、补充收益、提高客座率的最直接举措。
并且,与2020年最初推出的“随心飞”产品相比,如今的“随心飞” 已经延伸出了覆盖不同时间段或者区域的细分产品,预计这很可能也将成为未来航司设计产品的常态,甚至会进一步细分和升级。
从这一角度来看,航空公司如果能够重视不同旅客的特定需求,通过精细化管理细化产品定位,开发出更多“随心飞”之外的创新产品,或许是这场疫情带给航司和旅客们的最大收获。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