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播:破解碳中和困局 业内人士共寻“最优解”

“如何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促进碳市场建设?”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碳中和:困局与破局”论坛上,与会人士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与会嘉宾认为,碳中和是一个重要而长期的目标。同时,它要平衡其他短中期目标,实际上是一个在多目标前提下求解一个最优组合的问题。这场分论坛也成为当日博鳌最为火爆的论坛之一。

碳中和实现需要寻求目标与工具的协调


(资料图)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国家倾向用碳价格、碳税的机制作为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约束机制。怎么看待价格型和非价格型政策工具的作用?

对此,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在推进减碳减排的过程中,“价格工具”和非价格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不是完全分开的,在多目标多任务情况下,碳中和的实现需要寻求目标与工具的协调。

周小川表示,在减碳减排方面,目前全球部分国家倾向于使用价格工具进行引导,如二氧化碳价格、税收、补贴、配额等,但一些国家则倾向于使用非价格工具来引导,如计划、指导等方式。

在周小川看来,究竟使用什么样的工具,跟目标有关系,工具与目标是相对应的,在多目标、多任务情况下,碳中和的实现需要寻求目标与工具的协调。

“多数的目标是可以协调的,要设计一个目标函数。”周小川说,在多目标、多任务情况下,每种政策目标各有权重,只要把价格和权重设置好,就能实现最优协调。

转型金融标准将尽快出台和落地实施

“我国产业结构偏‘重’,工业化、城镇化仍在推进,既要发展绿色产业,更要推进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转型金融可以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表示。

宣昌能表示,发展转型金融首先要明确概念,制定标准,完善配套措施。转型金融是一种新生事物,要积极参与研究相关概念和标准。

他透露,人民银行对转型金融进行了初步界定,明确其所支持的经济活动或者企业有四个特征:一是对减缓气候变化有显著的贡献,对生态保护等环境目标无重大损害;二是符合双碳目标和巴黎协定的减碳目标;三是能效水平要达到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四是对转型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要有预判和预案。

宣昌能介绍称,人民银行牵头开展的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坚持先立后破,首批覆盖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四个领域,主要考虑这些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较大。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积极推动转型金融标准尽快出台和落地实施。

在完善配套措施方面,宣昌能认为,要完善碳核算、环境信息披露等基础性安排,不断推进转型足迹先易后难,从自愿到强制开展环境信息的披露。还要丰富完善转型金融工具,将继续创新股权类融资工具、证券化产品、保险和担保等风险缓释工具。

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

“碳达峰、碳中和,绝不是‘就碳论碳’的事,而是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必须政府、市场和企业共同发挥作用,形成最大的合力,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

赵辰昕说,中国围绕实现“双碳”目标正在积极营造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环境,让政府和企业都能够更好地、最大力度地发挥作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支持企业既朝着绿色转型的目标推进,也能实现更大的发展。

赵辰昕表示,要实现“双碳”目标,要强化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政策要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完善。只有不断地完善政策组合拳,才会让政策更加适用,更加有针对性、有效果。

“我们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研发与商业应用有机衔接,提高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大政府主导的科研资金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承担国家绿色低碳重大的科技项目,助力企业培育产业增长点和发展的新动能。”赵辰昕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