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人才政策出“新招”:五年内人才综合投入将达70亿元 全面取消学历、年龄限制
3月29日至31日,首届宜昌“330”三峡国际人才日举办。值得关注的是,宜昌“1+4”人才政策3.0版也在近日同步印发。
自2021年11月发布实施以来,宜昌“1+4”人才政策历经迭代升级,此次新政又进一步推出了支持拔尖人才在宜昌创新创业更多有针对性的内容。同时,3.0版本的人才政策将中专、技校毕业生也纳入宜昌人才分类,全面取消学历、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也成为本次新政中的一大亮点。
(相关资料图)
5年内将投入70亿元
2021年底,宜昌市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生态加快人才集聚打造区域性活力中心的实施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即“1+4”人才政策体系,成为宜昌着力优化人才体系的突破性举措。
政策发布后,在宜昌迅速形成落地转化。2022年,宜昌累计派发5.86亿元“人才大礼包”,真金白银兑现各类政策资金1.01亿元,享受各类政策人才达7.71万人次。
同时,宜昌在人才政策上展现出创新思维,例如在全国首创大学生就业住房储备金制度,在全省首次推出创新人才学院等7项“首创”“首发”政策机制创新,不断提升宜昌人才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政策落地后的近一年时间,宜昌在人才工作上取得显著成效,这在宜昌人才引进数据上有直观的体现。数据显示,2022年,宜昌人才引进实现跨越式增长,全市新引进各类人才72637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43717人,引才总量和大学生占比同比增加50%以上。在新引进人才中,博士生1593人(全职引进210人,柔性引进1383人)、硕士生6094人,同比增长实现翻番。市外户籍50329人,占比69.29%,市外人才流入率显著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3月29日的宜昌“1+4”人才政策3.0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宜昌在人才政策上的支持和投入力度还将继续加码,根据规划,5年内,宜昌人才综合投入将达70亿元。
拓宽政策覆盖面
在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上,此次3.0新政中提出更多新的举措。例如,宜昌提出梳理建立“进口高端设备及高净值耗材国产替代产品目录清单”和“重点产业配套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这“两张清单”,寻访和招引产业真正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并提供相应支持。
宜昌市经信局负责人在发布会上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宜昌市经信局在人才工作上首先突出强产“引才”,通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打造更多有话语权的产品和技术,为拔尖人才施展才华提供舞台。
数据显示,2022年,宜昌全市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5803亿元,同比增长21.2%,规模工业跃增一个千亿能级,产业的提速发展将形成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其次,该经信局负责人表示,作为主管部门,经信局进一步健全机制“育才”,抓好产业人才培训,利用“双千”平台精准收集企业人才需求,依托三峡实验室、三大公共研发中心以及平台、基地等载体,围绕企业技术升级、产品升级、装备升级、市场升级,持续组织开展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同时用好“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好产业服务人才队伍,办好产业人才研修班。
值得关注的是,与此前的“1+4”人才政策相比,此次迭代后的3.0版本在人才引进的对象范围上更加开放,将中专、技校毕业生纳入范围之中,进一步扩宽了人才政策的覆盖面。
据了解,宜昌将人才分类由A-F类调整为A-G类,中专、技校毕业生作为G类人才纳入分类。同时,全面取消学历、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让政策享受对象覆盖全社会、全年龄段人才。同时,对人才引进的对象范围、引进政策流程进行优化调整,解决过去简单以学历来划分引才对象、政策标准与“1+4”政策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
宜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汪伟表示,宜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拥有若干个千亿级产业,宜昌产业发展需要高精尖的拔尖人才,同时也需要与产业相配套的人才。按照当前劳动力分布来说,大量产业人才来自大中专毕业生,这就需要将原来从A类到F类的人才分类扩充到G类,量身定制与产业发展需求吻合的人才政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壮大宜昌劳动力人口和人才,以总量增长实现未来人才和人口的结构性优化。”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