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整合金融资源 为“蓝色碳汇”注入“金融动力” 环球动态

在碳汇交易、碳汇体系运行过程中,如何遵循市场规律,创造性地将银行与保险进行“深度联动”,是相关各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被誉为“蓝碳”的海洋碳汇,与绿碳等其他类型碳汇相比,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等特点。近日,防城港银保监分局与防城港市金融办、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局联手,借鉴“绿色保险+绿色信贷”模式,推动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防城港中心支公司签发广西首单蓝色碳汇保险,桂林银行防城港分行将蓝色碳汇保险保单以质押方式发放绿色贷款60万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按照市场规律、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的做法,打通了银行、保险在“蓝色碳汇”领域的“任督二脉”,对各地发展碳汇金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抓牢抓实地方特色经济“核心资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广西防城港是我国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要区域,正在加快以人工鱼礁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步伐,努力将蔚蓝海洋变成“蓝色粮仓”。海洋牧场对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增加海洋渔业资源等方面作用凸显。不少企业深入其中推动海洋养殖产业的发展。

以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例,示范区规划面积67.5万亩,是2016年原农业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也是广西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此前,已累计投入资金达1.3亿元,在深海资源养护区投放人工鱼礁3580个,约21万空立方,藻礁6000个,在附近海域进行鱼、虾、贝、蟹等种类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累计达到13.7亿尾。

抓牢抓实生态产业链发展的“核心需求”

防城港银保监分局与当地海洋生物、海洋研究所等诸多部门进行联系调研过程中发现,牡蛎作为全球海洋贝类养殖生物之一,在福建、广东、山东、辽宁、广西、浙江等地均有养殖基地。其中长牡蛎是最重要的养殖物种,一般亩产1000-1400斤左右。研究表明,牡蛎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防城港正在加快对牡蛎养殖产业的发展,对牡蛎养殖从技术、海洋空间、政策等渠道给予大力支持。2020年以来,防城港市在广西外海试验养殖耐高盐、高产量、周期短的葡萄牙三倍体牡蛎,成效明显。2021年,防城港市大力示范推广葡萄牙三倍体牡蛎,新增浮筏养殖1.3万亩。广西海牧渔业有限公司、东兴市鸿生实业有限公司陆续投苗,新增葡萄牙三倍体牡蛎养殖规模约5000亩,广西江山渔福海洋生物科技公司于2021年10-11月在外海延绳浮筏吊养葡萄牙三倍体牡蛎800亩……

防城港银保监分局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牡蛎养殖产业基础薄弱,传统意义上的保险银行融资信贷思路难以为产业提供“金融活水”。一是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影响,牡蛎养殖易遭遇海洋环境变化、气象条件的影响,养殖企业抗风险的技术能力不足,“风险压力”不小,但保险银行均难以单独评估、承受风险损失,“怕风险”心态明显;二是金融产品创新动能不足,保险公司自主研发与牡蛎养殖风险适配性产品不足,“想保尽保”受限,银行对牡蛎养殖抵押担保方式创新方式不够,“想贷能贷”受制,迫切需要从金融领域解决如保险产品缺失、信贷抵押物不足、贷后监管难等一系列问题。

抓牢抓实金融资源整合“创新渠道”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防城港银保监分局、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联手,从“蓝色碳汇”的角度进行金融创新。防城港银保监分局推动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防城港中心支公司加强上下联动创新产品,在合理评估牡蛎碳汇总量基础上,以牡蛎碳汇价值灭失作为补偿依据,以牡蛎因遭遇特定海洋气象灾害风险导致牡蛎碳汇价值灭失作为保险责任,计算相关碳汇价值灭失的损失,设计保险产品,采用商业性牡蛎碳汇风力指数保险,明确保险金额为牡蛎碳汇6000元/亩,保险费156元/亩,为防城港市水产养殖企业100亩牡蛎提供60万元的蓝色碳汇价值灭失风险保障。

与此同时,引导和推动桂林银行防城港分行强化抵押担保方式创新,通过蓝色碳汇保险以保单质押方式发放绿色贷款60万元。

防城港银保监分局局长汤宏宇说:“通过保险公司与地方银行法人联动的方式,打通了银行、保险机构‘抵押物’和‘碳汇瓶颈’的联系,充分保障牡蛎固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有效盘活了牡蛎丰富的碳汇资产,使得牡蛎养殖产业获得蓝色碳汇和生产经营的双重保障,填补了广西蓝色碳汇保险和信贷的空白。”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充分贯彻落实绿色金融理念,将“蓝色海洋”资源进行整合,推动银行、保险为沿海产业发展注入“蓝色碳汇”“金融动力”,这一做法值得高度肯定。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