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报道:CPI阶段性回落受多因素影响 未来几个月将低位窄幅波动
4月CPI继续回落,引发市场关于通缩的诸多讨论。
【资料图】
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6%,3月为3.9%;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3月为10.6%;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7%,1-3月为5.1%。整体上看,在当前经济延续修复势头,以及上年同期疫情高峰带来低基数效应影响下,4月居民消费、工业生产等宏观数据同比增速都有较大幅度反弹。
央行在最新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特别强调,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特别是核心CPI同比稳定在0.7%左右,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不符合通缩的特征。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接近人民银行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接下来,仍应用好现有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货币条件与经济潜在增速和物价基本稳定的要求相匹配,兼顾好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CPI阶段性回落受多因素影响
今年以来,我国CPI同比涨幅逐月下行。实际上,近两个月CPI下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应客观看待。
高基数效应是其中一个原因。俄乌冲突导致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在去年同期短时间内大幅上涨,高基数效应使得近期能源、粮食分项持续拖累CPI水平。
央行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分析今年物价涨幅阶段性回落的原因时指出,去年国际油价一度逼近140美元大关,今年以来已回落至80美元附近,带动CPI交通工具燃料和居住水电燃料的同比增速走低;疫情扰动使得去年3月鲜菜价格反季节上涨,对今年也存在高基数影响。GDP等宏观经济数据同样存在明显基数效应,去年二季度受疫情冲击GDP同比降至0.4%,低基数作用下今年二季度GDP增速可能明显回升。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非对称性复苏则是影响CPI下行的另一个因素。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疫情后生产端的恢复要快于需求,表现为产出的增长领先于价格上行。近期,CPI分项中和线下活动有关的分项上涨明显,预示着总需求,尤其是服务业需求开始复苏。
央行认为,实体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本身有个过程,加之疫情的“伤痕效应”尚未消退,居民超额储蓄向消费的转化受收入分配分化、收入预期不稳等制约,特别是汽车、家装等大宗消费需求偏弱。近期居民出现提前还贷现象,也一定程度影响当期消费。
从核心CPI来看,则是保持稳定。核心CPI是剔除了易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成分后的消费价格,一般情况下更能反映长期稳定的消费需求变化。
4月核心CPI同比上涨0.7%,环比由持平转为上涨0.1%,表明需求已有改善。
政策传导需要过程。去年以来,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相继出炉,数据显示,去年的支持性工具已逐步在今年的一季度形成实物工作量,这意味着后续将进一步提升居民部门的收入和消费。
“4月基建投资保持较高增速,是当前宏观政策延续稳增长取向的直接体现。”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判断,二季度经济将保持修复势头;低通胀环境下,当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稳增长方向都有较大发力空间,将视经济修复力度相机而动。
虽然CPI短期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行,但并不意味着中国进入了通缩阶段。
接近人民银行人士表示,也要看到目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要着力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全社会经济活力,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预计下半年CPI中枢可能温和抬升
2021年以来,全球经历了一轮高通胀,为应对疫情冲击,主要发达经济体普遍实施了超常规、大幅度的财政及货币刺激政策,短期内需求恢复快于供给,推动了通胀上行。
在全球持续高通胀的外部环境下,中国保持了稳定的物价环境。市场分析普遍认为,这是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2年我国CPI同比上涨2.0%,核心CPI同比上涨0.9%,均显著低于全球主要经济体,过去十年中国CPI涨幅也基本稳定在2%左右的水平。
不采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是保持币值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其他很多国家和经济体实施零利率等超宽松货币政策的环境下,中国在货币政策调控上总体坚持了稳健的操作理念,利率始终是适度和比较平稳的。”业内权威人士对记者表示,在政策调控过程中,不仅考虑当期效果,也会关注政策的滞后影响以及其他不确定性因素,注重跨周期调节和跨区域平衡。利率水平与潜在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要求相匹配,不搞“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或急刹车。
央行报告指出,在超预期较多的环境下,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的把握可采取“缩减原则”,符合“居中之道”,即决策时相对审慎,留出一定的回旋余地,适当向“稳健的直觉”靠拢,降低政策利率的波动。
此外,全球领先的制造业优势也从总供给角度产生了平抑物价过度上涨的效果。
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近1/3,已形成包含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的制造业体系,产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配套设施完善,是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疫情期间,正是相对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体系,使得中国经济能在冲击下快速企稳,保障了相对充足的商品供给。在此基础上,中国建立健全了保供稳价机制,保障了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产品以及大豆、玉米、小麦等粮食的稳定供应,从供给端,尤其是产业链上游的角度维护了物价的总体稳定。”上述权威专家强调。
对于接下来的CPI走势,央行判断,未来几个月受高基数等影响,CPI将低位窄幅波动。今年5-7月CPI还将阶段性保持低位,主要受去年同期CPI涨幅基本在2.5%左右的高基数影响。但要看到,随着基数降低,特别是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市场机制发挥充分作用,经济内生动力也在增强,供需缺口有望趋于弥合,预计下半年CPI中枢可能温和抬升,年末可能回升至近年均值水平附近。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预计,上半年CPI同比上涨0.8%,全年CPI约同比上涨1.3%。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