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二季度存在降息可能 企业融资成本将进一步回落

5月22日,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3.65%,5年期以上4.3%,均与此前持平。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依然处于复苏早期,各行业的恢复态势还不均衡,动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下一阶段,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相对宽松,确保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利率水平相对适度,二季度将会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

贷款利率有进一步下调空间


(资料图)

过去几年间,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政策利率稳中有降,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但康勇强调,近年来,由于国内加大经济逆周期调节力度,政策持续引导金融机构让利实体经济,金融机构面临净利息收益率收窄的状况。一方面,贷款收益率持续下行,根据央行数据,2023年3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较上年同期下降31个基点。另一方面,由于存款竞争较大,存款利率降幅远不及贷款利率。今年3月,新发生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是2.28%,这和去年4月相比下降了16个基点。负债端成本持续在较高水平,金融机构净息差承压。

去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去年9月和今年5月分别进行了存款利率的下调,有利于金融机构保持合理息差,实现持续稳健经营,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今年4月最新版《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就完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设定了一系列评估指标及标准。该办法将净息差不低于1.8%设为满分标准,而净息差低于0.8%则为0分。康勇分析认为,随着贷款利率的进一步下调,为稳定净息差的水平,银行存款利率也将继续做出相应调整。

存款利率将延续缓慢下行态势

“根据我们的测算,和历史趋势线相比,2022年我国储蓄存款总体规模多增了约10万亿元。”康勇介绍,过去几年间,疫情对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场景的制约客观上在居民端积累了一部分超额储蓄。随着疫情的缓解、居民信心的加强,这其中的一部分超额储蓄有望转化成消费,带动我国消费的复苏。

4月居民存款减少1.2万亿元,为2021年10月以来最大降幅。居民存款下降的部分原因是银行理财回暖。随着金融市场好转,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从3月末的26万亿元,回升至4月的27.4万亿元。这也与央行城镇储户调查相印证,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从四季度的15.5%回升至一季度的18.8%,而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则下降3.8个百分点。此外,居民提前偿还住房贷款也是存款下降的原因之一。

康勇认为,未来随着市场预期持续好转、经济加快恢复,居民的消费和投资意愿回升,前期的预防性储蓄有望进一步释放。在贷款利率维持稳中有降的环境下,预计未来存款利率也将延续缓慢下行态势,也将进一步带动消费和投资的修复。

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将逐步回落

去年受疫情、房地产下行等因素影响,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市场风险偏好有所下降,四季度债券融资成本上升,公司债发行量回落。今年1月公司债券平均票面利率升高至5.44%,较上年同期提高约1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同期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受此影响,1月公司债券发行规模仅为1500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近50%。

近期随着中国经济稳步恢复,企业发债活动也正在逐步修复中。康勇介绍,公司债券平均发行票面利率自2月以来已经有所下降,发行规模也在稳步修复中。4月公司债发行超过4500亿元,较去年同期上涨近50%。预计后续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相对宽松,支撑实体经济发展。随着居民和企业的信心和预期的改善、企业盈利能力的回升、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修正,企业债券的融资成本将逐步回落,企业发债意愿也将同步回升。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