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向更深处扎根

随着政策和环境的改善,普惠金融的“根”正在扎向广袤的城镇乡野。这是此次川渝地区调研行,带给记者最深的感触。

在地铁施工工地现场、在挖掘机经销商办公区门口、在林下散养鸡场、在养殖智慧大屏前……为了切实了解小微群体在生产经营、融资筹资方面的难点痛点,了解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何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记者来到第一线,与长期身处这一领域的业务人员、小微企业主、科技研发人员等进行了交流。

此次采访中,一名在成都承包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对记者无奈地说:“工程垫资、工人工资、设备保养……我们日常的支出项目多、数额大,如果几个月没开工,收入受影响,经营压力就会非常大。”为了维持经营,解决短期资金周转,就需要融资,但“适合我们的金融机构并不多”。


(资料图)

让每个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都获得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需要政策的持续引导,更需要行业形成合力。

对非银金融行业而言,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决定了行业普惠金融的发展结果与“成色”。

实践中,无论是服务于生产还是生活,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在积极与银行普惠信贷形成错位互补,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

首先,要在“人”上下功夫,触达信贷供给仍然存在短板、缺乏信用记录和有效抵押物的“腰尾部”小微群体。比如,工程机械、畜牧养殖行业中更为细分的土方行业和散养土鸡行业里的个体户、创业者。

其次,要在方式上求突破,改变固有的单一融资方式,尝试以科技辅助人工,构建灵活的机制,不仅提供信贷,还可以根据小微群体的现实问题,匹配和嵌套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比如,针对散养鸡项目,金融同业协同创新的“金融科技+保险+银行”普惠金融模式,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最后,要在制度上做文章,不单纯追求业务短期是否赚钱,而更看重长期发展,追求长远布局,从顶层设计、科技研发、流程优化等维度全方位构建体系化能力,强化制度建设,建立核心优势。

“把单一的市场和客群做实、做精、做透,为业务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一旦优势建立起来,后续该市场中的厂商、服务商、经销商、小微企业、创业个体户就会主动上门,进一步帮助我们建立起良性的小微金融合作生态。”某融资租赁公司小微业务一线人员表示。

非银金融行业的特色化普惠金融发展之路还在继续,记者也将持续跟踪关注。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