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付出高回报:报告称临床医学本科生超半数读研 毕业五年后收入翻番

医生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也是一个高付出高回报的职业。

近年来,年轻人学医、从医的热情高涨,但同时,虽然我国每年培养大量医学生,社会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却长期面临专业人才紧缺。


【资料图】

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2023年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近五年,本科生进入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就业的比例基本稳定,2022届为6.0%;相比于十年前(2013届:2.9%)增长了一倍多。

其中,综合医院一直是吸纳本科生的主要行业,2022届比例为2.8%;然而,仅有0.7%的本科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业,该比例较2021届(0.6%)只是略有提升。

面对医学专业人才紧缺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双重压力,教育部提出将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卓越医师学院,并在2023年首次启动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

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收入、专业对口等真实情况如何,医生究竟是不是一份值得从事的职业?高校对医学专业建设的投入越来越高,医学生培养规模越来越大,那么医学生就业呈现出哪些特征呢?

94%医学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

在求职竞争激烈的当下,专业性强、可替代度低、社会需求持续稳定的专业往往更具竞争力。专业壁垒高的医学类专业恰恰具备这些天然优势。

2023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22届医学门类本科生毕业后超过九成(94%)从事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比2020届(92%)增加了两个百分点,医学专业培养与岗位对接情况持续较好。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排名前10的本科专业均为医学相关专业。医学影像学(99%)、口腔医学(98%)、临床医学(97%)、预防医学(97%)、医学检验技术(96%)位居前五,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在95%以上,远超74%的全国本科平均水平,专业壁垒明显较高。

专业壁垒阻挡了其他专业领域竞争者,同时医学生进入职场后转换职业的比例也较低。数据显示,2017届医学生毕业五年后换职业的比例为18%,该比例连续多年位于各学科门类最低,体现了医疗行业专业程度化高,医疗职业岗位专业性强,从业者职业发展稳定。

医学生毕业五年后月收入翻倍

就业满意度高是医学类专业的另一特征。

2022届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79%,超过本科平均水平(77%)2个百分点,且位于各学科门类首位。

从专业层面看,医学类专业就业满意度依旧表现亮眼。2022届本科医学影像学(84%)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医学影像技术(81%)、临床医学(81%)、口腔医学(80%)、药学(80%)等均超过本科平均水平。

但同时也需注意,由于医疗行业就业难以速成,需要从业者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本科学历的医学生在工作初期薪资并不高,2022届医学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为5424元。在本科毕业生数量较多的6个医学相关专业类中,药学类(5702元)、中药学类(5461元)收入相对较高。

但毕业五年后,医学生的收入出现了较大提升,2017届医学门类本科生毕业五年后收入(9435元)较同届毕业半年后(4198元)增长了125%。其中,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五年后的收入涨幅更高,达到了132%。这既可能得益于工作经验的积累,也可能源于医学生深造后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学历提升群体就业质量更高

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越来越大,麦可思数据显示,应届本科生境内读研比例从2018届的14.7%增长到了2022届的17.9%。

各学科门类中,医学毕业生读研比例持续最高,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连续三届超过27%。而且医学学科应届本科生“逆向读研”占比较高,近三年,“双一流”院校医学应届本科毕业后读研的群体,到非“双一流”院校读研的比例为12.8%,远超本科平均水平(5.8%)。

除了读研意愿强之外,医学生“逆向读研”比例高的原因或许还在于,医学类等行业特色鲜明的院校在“双一流”建设单位中占比相对较少,一些学科水平高、行业认可度高的行业特色院校并未进入“双一流”建设范围。

进一步分析发现,临床医学类和医学技术类本科生学历提升比例较高。尤其是临床医学类,2017届该专业类本科生毕业五年后学历提升超五成,达到了54%,医学技术类毕业五年后学历提升比例为25%。

医学类本科生提升学历后,就业质量明显更具优势。以2017届临床医学类本科生为例,毕业五年后学历提升群体的月收入为9928元,比未提升群体(8836元)高了1092元;就业满意度为81%,高于学历未提升群体(73%)8个百分点。

2017届医学技术类本科生提升学历后就业质量也有一定提升,毕业五年后学历提升群体的月收入为9539元,比未提升群体(8877元)高出662元,就业满意度(提升:97%;未提升:96%)、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提升:93%;未提升:90%)也更高。

医疗行业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旺盛,行业发展不断刺激医学专业建设。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各地高校近年来也纷纷增加医学专业布点。

以山东省为例,2022年该省新增专业数690个,位居全国首位,并且新增专业以医学技术类为主,包括智能医学工程、医学检验技术、康复物理治疗等。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特别提到,在本科教育方面,将在重点紧缺人才培养上,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并促进公共卫生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融合,从而健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等。

但学医从医从来没有捷径坦途,为医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让医学生从长期的严格学习与训练中获得应有的回报,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关切。

壮大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队伍

为了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教育部今年首次启动实施了“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指导地方挖掘服务乡村振兴、公共卫生等就业机会。

近日,湖南、山西、安徽、青海等地出台文件,决定开展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工作,鼓励医学高校毕业生当村医,并给予继续教育支持、入编政策支持、学费补偿或助学贷款补偿等激励政策。

各地对于大学生乡村医生的服务年限要求为3-6年不等。同时,各地工作方案对于大学生乡村医生的激励政策有所不同。

山西省在落实相应社会保障待遇的基础上,按照乡村医生各项补助政策要求,给予在岗村医岗位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制度补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等相关补助。

四川省提出加强入编政策支持、提供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继续教育支持和职称申报等。湖南省要求以县为单位每5年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总量,乡镇卫生院应当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用于公开招聘服务期满且符合招聘岗位条件的优秀大学生乡村医生。

安徽省表示医学专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按规定享受基层就业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2023年,安徽省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到2026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大学生村医。

近日,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整合培训部资源,设立乡村医师学院,这是安徽省首家乡村医师学院,主要承担安徽省“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行动计划”的乡村医生招生、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高水平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018年,教育部提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多地高校在临床专业开展“卓越医师”培养,为我国卫生事业输出大量人才。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7月6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将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卓越医师学院,培养具有卓越临床能力的好医生和大医生。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