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养老社区业务”规范化发展添砝码 大型险企率先完成全国化布局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保险+养老社区业务”近年来成为众多保险公司选择发力的赛道。近日,《关于规范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对接养老社区服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的下发,为“保险+养老社区业务”的规范化发展再添砝码。
同时,多位业内专家对中国网财经记者分析表示,“保险+养老社区业务”的业务模式,意味着保险公司需要具备稳健的财务实力、良好的风控能力、长期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能力,以及围绕养老社区的运营与服务能力。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保险公司应该聚焦到保险保障本源,基于自身特点选择适当模式,学会扬长避短,不宜一窝蜂简单模仿。同时,更加需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客户需求,以及经营模式的长期可持续性。
(资料图)
“保险+养老社区业务”规范化发展添砝码
近日,《关于规范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对接养老社区服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的下发,在保险业引起热烈关注。
综合来看,征求意见稿明确,将“保险+养老社区业务”作为保险公司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也就是说,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向购买相关产品累计缴纳保费达到一定金额的投保人,提供入住养老社区权益等增值服务的业务。
同时,征求意见稿从准入门槛、运营资质、销售过程、信息披露、禁止行为、监管要求等方面一一做出规定,并强调资产负债匹配、风险隔离等原则,为“保险+养老社区业务”规范化发展指明方向。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中国网财经记者分析表示,保险公司若计划涉足“保险+养老社区业务”,首先要基于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模式,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是自建还是租赁,是走高端路线还是面向大众人群,是自主运营还是合作/外包运营,这都需要结合财务实力、投资周期,客群资源、专业团队等综合因素充分论证后决策,不宜一窝蜂的对标某些头部机构去简单模仿。其次,养老金融是一个大市场,也是一条长赛道,短平快的策略是不现实的,保险公司必须要做好充分布局和长期经营的打算,要逐步构建核心的投资、服务和运营能力,对社区养老服务承诺兑现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要有充分的认知,同时对投资回报的长周期性要有充分的预期,并通过资产负债匹配和持续的风险管理来确保目标的达成。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从宏观方面对中国网财经记者分析表示,由于“保险+养老社区”业务期限长,风险较隐蔽,业务经营好坏未来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首要注意的问题是风险防控和消费者利益保护。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主任王绪瑾则对中国网财经记者直言,目前来看,已有多家保险公司开展养老社区业务,其他的保险公司很难再进入。如果要进入该业务领域的话,经济实力和客户需求应该为首要考虑因素。
大型险企率先完成全国化布局
目前,已有多家险企布局“保险+养老社区业务”,大型险企率先完成全国化布局。
作为最早布局“保险+养老社区业务”的大型险企,泰康15年前便开启了医养探索。2022年,泰康之家长寿社区全国化布局持续加速,泰康之家·浙园(杭州)、蒙园(呼和浩特)、滇园(昆明)、禅园(佛山)、静安府(上海),琴园二期(青岛)项目先后落地。至此,泰康之家已达成全国27城31项目布局。9月28日,泰康之家·桂园开业,连同年内开业的沈园、湘园、鹭园,泰康之家已实现12城13社区连锁运营。截至2022年年底,泰康之家全国在住居民超7200人。
太平人寿进军养老产业,源于2014年太平小镇·梧桐人家养老社区的建设。太平人寿采取“轻重并举”的策略,截至2022年,布局太平小镇·三亚海棠人家、太平小镇·芙蓉人家、上海新东苑·快乐家园、七彩云南·古滇名城、北京当代时光里、苏州和城有伴养老社区、杭州朗和国际医养中心(银泰、银江、银湖)、广州保利天悦和熹会、青岛融爱家藏马山颐养社区、安徽中铁佰和佰乐巢湖国际健康部落、河北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等12家养老社区。
2022年12月底,中国太保的太保家园北京、三亚项目工地同步开工,太保家园“南北呼应、东西并进、全国连锁、全龄覆盖”的全国布局基本完成。目前在11座城市布局的12个项目全部进入建设阶段,其中成都社区一期、大理社区一期、杭州社区已开业运营,上海普陀、厦门、上海崇明、南京社区体验馆也在2022年下半年开放。
中国人寿则加快构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普惠养老可持续发展模式。截至2022年底,已设立200亿元大养老基金,并打造高品质养老社区国寿嘉园·乐境(天津)、国寿嘉园·雅境(苏州)、国寿嘉园·逸境(三亚)、乐城馨苑康养中心(博鳌)等,以及位于深圳的普惠型社区养老项目国寿·福保社区颐康之家、国寿·康欣社区颐康之家、国寿·盐田区悦享中心和悠享家健康护老中心等。
今年1月,大家保险第九家城心医养社区落户济南。此前,大家保险方面介绍,截至2022年12月,大家保险集团已在全国10个城市完成16个项目布局。其中,城心医养社区已进驻6个城市,落地8个社区;同时已布局5个旅居疗养社区。
那么,针对目前“保险+养老社区业务”的格局,各家保险公司在该业务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应该聚焦在哪些方面?
周瑾表示,保险+养老社区的业务模式,意味着保险公司需要具备稳健的财务实力、良好的风控能力、长期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能力,以及围绕养老社区的运营与服务能力。对于大型保险公司而言,由于自身体量和资金实力优势,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若是选择更可控的重资产投资和自主运营模式,可以打造自身的能力闭环,更容易打造自身专属品牌,当然也更容易吸引和留存高端客群。
李文中则表示,核心竞争力首先应当是养老社区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质量,其次是保险产品所提供的保障能力。对于大型保险公司首先需要明确公司准备采用何种模式来运营相关业务,以及每种业务的市场定位与目标客户群;由于自建养老社区是一种重资产运营模式,需要加强项目评估,控制运营风险。
中小险企可注重能力与资源互补
根据征求意见稿,保险公司开展“保险+养老社区业务”,应当符合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充足率不低于120%、风险综合评级B类及以上;公司治理评估结果C级及以上;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不低于第3档;在其他各类监管评级或监管评估中未触及采取监管措施的情形;连续四个季度责任准备金覆盖率100%等条件。
同时,征求意见稿明确,养老社区要独立运营;并要求保险公司投资建设养老社区,应当设立专业养老子公司。
王绪瑾表示,保险公司进入养老社区业务,具备很多优势,比如精算优势、专业化优势、产业链优势、增值服务优势、渠道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公司应该聚焦到保险保障本源,不能什么都做,学会扬长避短。
他同时强调,无论大小规模的险企,从未来趋势来看,如果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保险的服务化。而中小保险公司如果介入养老社区业务,除自身实力、风险状况之外,更加需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客户需求。
周瑾表示,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采用资产租赁和合作运营的轻资产模式,以开放的生态方式和各类机构合作,形成相互依赖的能力互补,可能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李文中表示,根据准入条件,大型保险可以经营各种运作模式的“保险+养老社区业务”,中小型保险公司可能运营不了自建养老社区。对于中小保险公司来说,需要特别重视与养老医疗机构的合作,保证长期可持续性。
(文章来源:中国网财经)
关键词: 保险+养老社区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