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新消费领域67起融资环比减少11.84% 五粮液对外投资50亿元

1月正逢防疫政策后的首个连续节假日,元旦、春节虽然对项目投资开展造成了一定阻碍,但全国消费市场的火热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激动。

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2023年1月国内新消费领域共发生67起融资事件,环比12月减少11.84%,同比2022年1月下降22.09%,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智能硬件、传统食品饮料赛道。

据已公布的投融资金额,1月消费领域总计录得70.28亿元融资,环比12月增长45.45%,五粮液单笔投资50亿元助推了行业融资规模的扩大。


【资料图】

1月投融资情况概览

1月最为突出的投融资事件,即五粮液对四川航空集团的50亿元投资。

早在2020年末,川航集团就曾与五粮液集团、五粮液基金管理公司签署了增资入股协议,拟增资50亿元取得川航约34%股权。

由于资金最终将注入执行客货运的子公司“四川航空股份”,至2022年末,川航集团才协调好子公司各方股东,并将五粮液的50亿资金全部确认接收。

据悉,五粮液集团为四川省国资企业中的重要一支,而川航能够得到其注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新股东结构的调整,五粮液将成为川航集团第二大股东,子公司川航股份的经营状况也将得到明显改善。

2022年国内民航客运受到了疫情的巨大冲击,最新业绩预告显示,12家上市航空公司中,除厦门空港外其余均大幅亏损,总计最大亏损可达1500亿元,几乎是2021年的2倍。2023年随着国内跨地区、跨境流动限制调整,各大民航公司已迎来“开门红”。

从细分赛道来看,智能硬件、食品零售、酒水饮料仍然延续了此前机构关注的重点。不过,餐饮、电商和本地生活投融资项目和金额的减少值得关注。

1月单次融资过亿元的事件不多,仅8起,且赛道较为分散,参投机构从国内外专业投资机构到知名企业,再到国资旗下基金,具有多样性。

智能硬件赛道中,可穿戴设备研发商“FreeYond”获投近亿元,该品牌创始人为原金立集团全球副总裁俞雷,成立不足1年,重点瞄准海外市场,目前已推出了2款智能手机、1款TWS耳机。参投公司也是由马来西亚财团独家参与,未来的下一轮融资已有多家机构正处于洽谈中。

本次食品零售领域保健品、健康食品占比较高,健康产品研发商“非凡生物科技”、新型植物基产品研发生产商“赞倍司”获投数千万元。但真正“重量级”的项目还属调味品品牌“吉得利”,获得了来自江苏省产业基金、物产中大集团和温氏股份的2亿元B轮投资。

尽管有资料称,吉得利在调味品领域已有超30年的发展历史,但获投的江苏吉得利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2022年公司营收已超10亿元、净利润超1亿元。目前,吉得利旗下拥有4大品牌,并借助京东、天猫等线上渠道实现快速增长。

物流领域投资项目主要集中于智能货运管理、智能仓储等,其中,国内首批物流车资产运营公司“全路程”或红参中国2亿元投资。

美妆医美领域中,彩瞳品牌“4INLOOK美目美佳”获国药中金投资过亿元,进入C轮。

据悉,4INLOOK已在全国拥有超300家线下彩瞳连锁门店,且消费客群主要面向一二线年轻人群。但需要注意的是,彩瞳为隐形眼镜在消费市场的主要分支,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主要依靠台湾、欧美工厂,国内品牌大都采取定制生产模式采购。

投融资轮次来看,1月新消费仍然以早期投资为主,其中,天使轮最多19起,占比28%;A轮17起,占比25%;Pre-A轮10起,占比15%。

1月投资机构关注的重点从北上广转移至了江浙地区。江苏13家企业获投,主要集中在江苏、南京两市,电商、零售、物流、本地生活等赛道覆盖较多;浙江10家企业获投,不论是零售餐饮消费还是物流、硬件,过半企业集中于杭州。

值得关注的投资事件

对于行业从业者和机构而言,细分领域持续获投、走向新阶段也同样值得关注。

1、盲盒品牌“礼多多Scatola cieca”,三个月融资超5亿元人民币

资料显示,礼多多Scatola cieca为中国头部盲盒销售平台,主打线上电商盲盒开箱玩法,盲盒产品覆盖3C、美妆、手办、零食等产品。在近三个月以来,该品牌获得了来自FOXZZ INVESTMENT等投资及机构的投资,总计达77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3亿元)。这也是国内首家获得海外投资的盲盒类电商平台。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我国盲盒市场规模从25亿元扩张至近100亿元,2022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478亿元。

不过2022年以来,国内盲盒销售因需求下滑,而出现了营收下降的情况。泡泡玛特2022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下滑5%~10%。其中,中国大陆地区营收同比下滑10%~15%,港澳台地区及海外营收则同比增长115%~120%。

2、宠物医院“瑞派宠物”进入第8轮融资

瑞派宠物医院成立于2012年,是专业从事宠物医疗服务和运营的企业。最新数据显示,公司在全国开设的线下宠物医院已超500家,拥有近10家千万级综合转诊中心医院,覆盖了全国近70座城市,每年接诊量超300万例。

据悉,瑞派内部执业兽医师1800余人,总计员工超6000人。作为宠物医院,派瑞目前开设有急诊与重症监护学科、动物护理学科、动物行为学科、传染病学科、内分泌学科、生殖学科等科室,同时还能够提供美容、宠物食品、宠物日用品等销售服务。

本轮由蒙牛创投参与,尽管并未透露具体金额,但据计划,双方将着力优化运营管理、引进专科人才、开展技术研发等。本次D+轮融资之前,派瑞宠物已获基石资本、玛氏(国际宠物食品品牌)、越秀产业基金、华泰证券、瑞普生物、明智合信等知名国内外投资机构和企业,总计融资已超7亿元。

2022年就有媒体曾报道称瑞派宠物曾计划赴港上市,计划募资3~5亿美元,但至今未见更多消息。

3、新中式点心品牌“虎头局”关店后再获投资

作为2021年新消费投资热潮的受益者,“虎头局渣打饼行”成立于2019年却已累计获得了3轮融资,参投机构包括红杉中国、GGV纪源资本、Tiger Global、IDG资本等。其中2021年7月更是获得了近5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5亿元)的融资。

彼时虎头局凭借网红营销,单店月销售额一度超100万元,但门店仅有8家。该融资成绩也成为新消费领域津津乐道的代表性事件。

进入2022年,受困于线下经济下滑,虎头局一度传出拖欠员工工资的消息。至2022年末,虎头局宣布主动撤出部分城市,同时宣布开放加盟合作。

不过令业内意外的是,宣布关店不足一个月,虎头据再度获投数千万元,参投方为已跟头多轮的红杉中国、GGV纪源资本。此外还有部分资金方正处于洽谈中。

截至2023年1月,虎头局在全国拥有约60家线下门店,其中部分是2022年新开门店。

4、商用清洁机器人“高仙机器人”盈利前景仍在探索

高仙机器人成立于2013年,是较早开展商用移动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的企业,主要瞄准机场、酒店、商场、写字楼、园区等场景。其机器人已具备清扫、洗涤、吸尘、消毒等多种功能。

不过在发展之初,相较于国内,欧美、澳洲等地区人力成本更高,更能接受机器人的使用。发展至今,高仙机器人已实现国内外同步销售。2021年数据显示,高仙清洁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80%。

本轮主投方为金拓资本和资阳市国资基金,投入金额达数亿元;所得资金将用于高仙机器人新建全国最大生产制造基地,拟规划用地150亩。

自2014年起,高仙机器人就获得了各路投资机构的加持,前后累计经历11轮融资,参投机构包括七海资本、蓝驰创投、KIP资本、美团、腾讯投资、今日资本、软银愿景基金、大钲资本等。

不过另一方面,对于所有清洁机器人而言应对复杂环境、复杂情景仍然是个难题,效率与价格也是B端采购客户需要平衡的性价比问题。此外,商用机器人(含清洁、配送、零售等)领域也已涌现例如云迹科技、优地科技等有力竞争者。

多家企业上市进度更新,新面孔不多

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多家品牌冲击IPO更为自信,纷纷更新招股书。

包括主营线下美妆、潮玩零售的KK集团、转战A股主板的八马茶业、数次冲击IPO的菊乐食品。属于小米生态链一部分的智能厨电纯米科技则与广发证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时隔半年再度重启IPO。

同时,也有公司遭到了证监会“灵魂拷问”。如乳制品品牌“认养一头牛”被询问是否涉及传销,房车游艇生产商“渡远户外”则已经历三轮刨根问底式问询。

1、宠物医院冲击上市,前景广阔医疗安全仍需注意

新瑞鹏宠物医疗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宠物医疗的头部企业,1月24日向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递交了招股书,摩根士丹利、瑞信、中金公司以及瑞银担任联席主承销商。

资料显示,新瑞鹏宠物医院诞生于1998年,并在创始人的运营下逐渐开始连锁经营、扩展至全国。自2015年起,新瑞鹏引入首个投资机构,并在2016年以全国规模最大宠物医院的身份挂牌新三板。

2018年摘牌后,新瑞鹏接受了来自高瓴的战略融资,并在此后几年引入腾讯投资、碧桂园创投、雪湖资本、中金公司以及雀巢集团等知名投资方。

截至2022年末,新瑞鹏总计拥有1850家线下宠物医院,2022年前三季度宠物医疗服务收入达22.84亿元,占比52.9%。

不过,新瑞鹏已不仅是宠物医院运营机构,还拥有较为完整的宠物上游供应链、培训业务。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供应链收入实现15.7亿,同比增长78.6%,本地服务收入实现4.6亿,同比增长23.2%。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宠物市场规模约为2656亿元,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376亿元,年均增速达15.1%。在此基础上,预计宠物医疗这一细分市场规模也将在2026年达到1356亿元,且占比上升至25.2%。

另一方面,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宠物医疗纠纷也成为了公司运营的一大难点。黑猫投诉平台上,虚假宣传、救治不专业、医疗事故、收费不合理等问题频频出现。

2、每日坚果“鼻祖”再度冲击上市

沃隆坚果成立于2016年,在炒货、果脯市场巨头牢牢把控的情况下,凭借营养均衡、小包装等全新销售逻辑迅速在国内打出名气,销售额迅速迈过10亿元门槛,几乎占领国内过半小包装坚果市场。

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11.65亿元、8.89亿元、11.08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为1.31亿元、0.89亿元、1.2亿元。在2022年度公司预计营收为10~12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9.74%至增长8.31%;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9~1.1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4.74%至8.02%。

从实际业绩表现来看,沃隆坚果在经历首轮爆发式增长后,在此后几年中并未实现新突破。受疫情影响近几年公司营收、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

另一头,洽洽食品、三只松鼠、百草味迅速进入市场,并凭借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优势,以及更为成熟的营销手段,快速瓜分挤占着沃隆坚果的市场份额。

目前沃隆持续通过赞助综艺节目、影视剧等方式提高品牌影响力。2019年至2022上半年,公司的销售费用支出分别达到了1.9亿元、1.79亿元、2.16亿元、1亿元,支出占比也从16.34%增长至22.92%。营销砸钱似乎未能给公司带来显著的营收增长。

沃隆食品表示,本次上市预计募资7亿元,其中3.1亿元用于生产智能化改造和仓储物流中心建设,2.1亿元用于品牌形象升级和全渠道销售网络建设。

3、网红潮流集合店,从巨亏到“盈利”

时隔一年多,KK集团再次向港交所发起上市冲击。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KK集团营收分别为4.64 亿元、16.46 亿元、35.23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达到5.14 亿元、20.17 亿元、56.81 亿元。

在2022年前三季度,KK集团实现“逆袭”,营收30.67 亿元,归母净利润1.89亿元。

不过该盈利仅为账面盈利,即由于估值的下降,此前机构的投资转化为了股权,公司计入金融负债的账面金额大幅减少,从而使得公司获得了大量账面收益。若从实际经营状况来看,2022前三季度,KK集团亏损金额达1.6亿元。

2022年受经济、亏损等因素影响,KK集团旗下多个品牌门店数量出现明显下滑。但对于线下零售品牌而言,即便面临亏损和现金流压力,开店扩张仍然是最主要的选择。KK集团计划2023年新增270家门店,其中包括约200家KKV品牌门店。

据悉,此前KK集团已经历7轮融资,进入F轮,获投金额超43亿元。背后不乏京东、经纬创投、CMC资本、深创投、五岳资本、黑蚁资本等知名机构。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关键词: 对外投资 环比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