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即时:ChatGPT概念走红 对我们有何启示

ChatGPT无疑是近期市场上最火爆的概念。一批上市公司火速行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对投资者讲述自己与ChatGPT的情缘:或是宣布自己的“中国版产品”正在拍马赶来,或是表态自己在相关领域有深厚技术储备。难怪一位机构投资人调侃:但凡公司里有几个人做算法的,现在都能算作ChatGPT概念。

ChatGPT的走红勾勒出一幅资本市场的众生相——有相关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被冷落多时,一朝乘风扬眉吐气,公司股价短时间内实现大涨甚至翻番;也有公司第一时间迅速澄清,表明与热点无关,主动退出“是非之地”;当然,还有一部分公司将“蹭”的艺术发挥到极致,利用投资者交流平台“欲说还休”,给人“若有若无”之感。


(资料图片)

投资机构开始排队进场,相关公司也争先恐后地证明自己的技术储备。然而,面对满屏“早已布局ChatGPT相关技术”的新闻,不禁让人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每次都是先有了“领先者”,才会涌现一批“准备已久”的公司呢?

事实上,仅从狭义投入的经费来看,类似ChatGPT这样的自然语言训练模型成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以GPT-3级别的模型来看,训练的成本大致为八九百万元。这个价格对于许多互联网公司而言实在算不上什么“大手笔”。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若仅从部分技术层面来看,国内的一批人工智能公司水平已经跻身国际一流。然而,为何诸如ChatGPT这样被业内视为颠覆性的产品却没能由国内“首发”呢?

一家美国科技公司研究员的话,倒是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节奏快,营收增长目标高,如果短期看不到明确盈利点,企业恐怕不愿意投下这笔“闲钱”。

然而,科技的发展很多时候就是在“闲钱”与“冷板凳”中诞生的。

一位自然语言研究员用一个生动的例子向记者说明:其实对这类大模型的训练就像是在培养一只小狗,你要教它做动作,做对了要奖励,做错了要纠正,这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你不知道哪天它会变得令你惊喜,你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

当中国互联网企业已从“追赶者”转变为“同行者”,或许我们最需要的,恰恰是那一点“理想主义”——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变为“领先者”。

然而知易行难。一位科技上市公司负责人的话引人深思:“作为一家公众公司,我们的经营也需要对投资者负责,很多科技的投资长期没有回报,投资者也不会答应。”这也反映出如今市场的另一面:资本在为公司插上腾飞翅膀的同时,也让这些企业被所有投资者的期望所裹挟。

如何平衡这两者,本身也是一个企业和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ChatGPT是由一家“有限盈利”企业OpenAI打造的产品,它的走红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足够“励志”的榜样。也许我们应当给这些企业多一些时间、多一些空间,而真正的科技型企业也要敢于投下这笔不大不小的“闲钱”,放胆迈开步子,朝着远方的星光,走出一条未曾有人走过的路。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关键词: ChatGPT